<nav id="i2oa4"><strong id="i2oa4"></strong></nav>
  • <menu id="i2oa4"><tt id="i2oa4"></tt></menu>
  • 工作動態

    智慧校園建設調研報告

        2021-09-23 09:14:03 作者:qlj           瀏覽數:0

      為更好地了解高校智慧校園建設情況,推進我校校銀合作項目實施,9月16至17日,我校副校長王永健率黨政辦公室、教務處、實驗室管理處、大數據與網絡管理中心部門負責人、業務骨干一行赴浙江大學、新華三集團開展智慧校園建設專題調研。

      一、浙江大學

      1.組織機構

      (1)中心組織架構

      浙江大學信息技術中心是學校直屬單位,下設綜合辦公室、用戶服務部(含校園卡管理辦公室)、規劃發展部、教學支持部、平臺建設部、網絡信息安全與系統工程部及數據資源部。工作人員100人左右,其中60+名正式教職工,28名+勞務派遣人員。

      綜合辦公室:負責辦公室日常接待及處理工作;

      用戶服務部(含校園卡管理辦公室):負責用戶服務及校園卡管理工作;

      規劃發展部:負責信息化建設規劃編寫及智云實驗室;

      教學支持部:負責教學平臺、在線課程建設與運維;

      平臺建設部:負責學校信息系統建設;

      網絡信息安全與系統工程部:負責網絡信息安全工作,部分安全運維工作外包給安全公司,有長期駐校的合作伙伴;

      數據資源部:負責數據中心建設,數據授權、數據共享與集成、數據標準的制定等。

      (2)信息化建設組織架構

      2005年,浙江大學引入高校CIO機制,成立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由主管校長擔任組長,副組長是校辦主任、宣傳部長和信息技術中心主任,領導小組下設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同時設立信息化建設專家咨詢組、信息化專項工作組。

      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統籌學校信息化建設整體工作,審議年度信息化工作總結,討論下一年信息化工作計劃。

      信息化建設專家咨詢組提供對重大技術問題的決策、重大管理事項的咨詢以及信息化建設方案的論證。

      運行模式:年初召開信息化建設專家咨詢會議,每月召開信息化推進會,暑期召開信息化研討會,年末召開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會。

      (3)信息化人才隊伍建設

      中心人員一般走專業技術崗位,單列工程技術系列,科研門檻要求稍低,滿足學校工程系列最低標準即可,主要是考核實際工作中崗位貢獻度,對調動中心人員工作積極性有較大作用。

      打破常規,引進高端人才。浙江大學于2018年成功從阿里巴巴引進信息化總工程師,重構學校信息化頂層設計,提出并實施了“心中有數”、“愛上云端”、“浙大百科”等項目。

      合理分工,職責分明。信息技術中心主要做好頂層規劃,管理好數據,建好公共平臺,業務系統以業務部門為主建設。在堅持“規劃方案”不外包的前提下,引入服務企業,同時努力培養一批既懂項目管理、產品管理,又懂體系架構、開發技術的高素質人才骨干。

      加強團隊協作,實行“信息委派員”。根據業務需要,團隊建設可劃分為核心團隊、合作團隊、密切團隊,二級部門確定自己的信息員,由信息技術中心統一培訓。

      (4)信息化建設項目管理流程

      包括立項審批、采購招標、項目驗收三個節點。每個節點設置一套辦事流程,明確參與者的職責和操作要求。以立項審批為例:

      業務部門填寫《項目立項建議書》——>信息技術中心組織項目立項預審——>項目立項專家論證——>信息技術中心開具《項目建設責任單》——>項目承擔部門準備《項目建設方案》——>信息技術中心組織項目方案專家論證——>立項,進入采購流程。

      (5)信息化建設考核

      在“十四五”規劃中,將信息化建設工作納入學校考核指標體系。

      2.“網上浙大”

      2017年4月,浙江大學“網上浙大”項目啟動,主要包括五大空間建設:“網上辦事空間”、“在線教育空間”、“學術資源空間”、“信息發布空間”、“個人信息空間”。通過基礎校園網絡建設、基礎設施云平臺建設、網絡安全信息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教育教學支撐體系建設、主干業務系統建設這六大舉措,推動“網上浙大”的建設。

      2018年4月,浙江大學與阿里巴巴集團聯合成立“智云工作室”,共建“互聯網+教育”生態。2020年,智云工作室利用“學在浙大”、“智云課堂”、“智慧教室”、“知識圖譜”、“研在浙大”、“浙大釘”高質量完成了“停課不停學”目標任務。

      (1)“學在浙大”

      “學在浙大”是以教師、學生和教務為核心,貫穿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的教學學習平臺。教師可在平臺上完成從開課、備課、授課、課堂互動到教學反饋與評價等教學全過程同步;學生可在平臺完成從選課、簽到、聽課到作業與測試的學習全過程同步。支持線上平臺、移動APP,是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與移動社交化學習結合的線上平臺。截止到2021年5月,“學在浙大”2.0平臺累計開課1.96萬門,全校師生總訪問量累計突破1.2億人次,其中疫情開學季單日最高訪問量突破101萬人次,在線考試場次1.4萬次,覆蓋137個國家和地區的學生。

      (2)“智云課堂”

      “智云課堂”是與線下教室相連的線上直錄播學習平臺。教師走進教室即開即講,可在線無感知儲存課堂教學資源,學生在線上觀看實時直播或錄播,可通過AI語音識別、PPT動態抓取等功能進行長線性的學習記錄存留,實現線下線上相融合的無感知的教學學習平臺。

      (3)“智慧教室”

      在傳統教室的基礎上全面升級實現多維智慧教學功能的教室,線下硬件包括智控講臺、智慧活動桌椅、納米黑板、多屏輔顯、高保真清音響、可控感應式燈控溫控等設施,教師可一鍵啟動所有智慧互聯設備輔助教學。線上軟件包括“智云課堂”直播錄播,巡考系統、無線作弊防控系統等智慧軟件設施。2020年暑期改造公共教室400間。

      (4)“知識圖譜”

      學科知識圖譜以教材為基礎,融合教案、教學視頻、學習筆記等多源異構數據,通過OCR/ASR等技術將大量的教學資源數字化,應用實體挖掘、關系抽取、屬性補齊等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將數字化的教學資源結構化、通過知識映射、知識融合等圖譜技術,構建從課程——>課程群——>專業的多層級知識圖譜,并最終應用于基于知識點的跨資源關聯、基于知識點的跨資源檢索和推薦、面向教學視頻的知識點標記等學習場景,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5)“研在浙大”

      以科研服務管理系統為平臺,整合構建校、院(系所)和課題組縱向協同互動的科研信息化管理服務新機制,發布朝陽與登月計劃、浙大語雀、協作平臺、天池、語音識別、云計算支撐多個科研項目,主要任務包括:

      · 總體規劃(業務調研、流程梳理、需求分析、總體方案設計、可行性研究)

      · 標準規范建設(科研共享數據集規范、科研業務集數據規范、數據接口規范等)

      · 信息資源規劃和數據庫建設(數據整合與建模、八大業務數據庫和科研信息共享庫)

      · 科研服務管理系統平臺建設(融合文理兩大系統功能;升級改造與新建十二大功能)

      · 科研信息協同共享體系建設(相關系統改造與相關系統對接)

      · 系統運行與資源共享環境建設(運行環境搭建、科研共享庫)

      · 系統部署與數據遷移(新系統部署、數據遷移、應用集成、系統上線)

      · 系統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安全保障設施加固、應急災備、涉密項目信息安全)

      · 項目實施與運維機制建設(項目管理、項目監理與溝通;運行維護保障機制建立)

      · 科研數字大腦:對全校自然科學領域項目、經費等數據統計的實時、可視化展現。

      (6)學在浙江

      2021年1月,阿里云與浙江大學把智云實驗室升級為“阿里巴巴-浙江大學智云聯合研究中心”,成為正式校級科研機構,掛靠在浙江大學信息技術中心。將浙江大學在智慧教學上的經驗和技術進一步推廣到浙江省其他的高校及社會,推出“學在浙江”,形成了一整套相對標準的形式和方法,通過SaaS的方式,快速部署和使用。

      3.數據治理

      亮點工作為“四個一”工程,即“一事一表一庫一平臺”,其中一事為新教師入職、本科生新生入學等重要工作;一表為一張表工程;一庫為公共數據庫建設工作;一平臺為網上綜合服務平臺,集合所有工作流程入口的工作臺。

      數據治理的方法步驟:

      · 制定數據標準規范,各業務系統按照規范對接;

      · 成立專班,每周召開協調會,集中力量辦好一件事;

      · 業務流程重新梳理,通過流程再造深化數據治理質量和成果。

      4.混合云建設

      浙江大學在混合云建設方面走在前面,2018年9月浙江大學混合云部署完畢并投入使用,基于浙江大學專有云平臺,探索混合云模式,將課程云、科研云及浙大釘的相關業務系統全部上云。

      5.移動平臺建設

      浙江大學以“浙大釘”為主線建設移動生態,包括移動智能辦公與協同服務、校園生活即時通訊體系、移動應用接入與訪問入口。

      “浙大釘”應用主要有健康打卡、教職工返校、學生分批返校、學位論文答辯、線上考試監考、研究生復試、123云端校慶、畢業季、招生、迎新、開學典禮、網上開課等。

      通過將通訊錄系統、即時通訊、群聊天、郵箱云盤、擴展模塊等整合,構建了即時通訊模塊,實現了校園生活的即時通訊需求。通過“浙大釘”也可實現課程資源的采集、存儲,基于人臉識別、語音識別技術的課程資源智能生產,建立移動端、網絡電視盒等完善的在線課程發布管道,實現以課程云為核心的課程資源的高效調動。同時具備第三方應用接入能力,開放接口,提供開發者授權、應用審核、上架、推薦等一系列功能。

      6.信息安全

      制定《浙江大學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辦法》。學校網絡與信息安全領導小組負責協調全校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各學院(系)、部門、單位應在本單位內部相應成立網絡與信息安全工作小組,其主要負責人為第一責任人,并指定專人擔任信息安全員,負責本單位及下屬單位的網絡與信息安全工作。

      依據“誰主管誰負責,誰主辦誰負責,誰使用誰負責”原則,二級單位是其信息系統建設和使用的主要負責單位,承擔安全監管責任,包括內容安全監管、技術安全保障和監督檢查等職責。信息技術中心定期進行安全檢測,對檢測出問題的系統發整改通知書。

      “十四五”規劃期間,信息技術中心將進一步加強網絡安全職能,制定《浙江大學信息系統數據管理辦法(試行)》,緊跟浙江數字化改革的腳步,嚴守安全紅線,以數字賦能推進智慧治理,加快建設“網上浙大”智慧校園。

      7.校園卡建設

      浙江大學校園卡系統采用的是新中新一卡通系統,較早使用虛擬卡,主要是校友卡,校內絕大部分的場景都覆蓋虛擬卡,可通過手機虛擬卡實現無卡支付,用戶體驗良好。

      聚合支付主要通過新中新聚合支付平臺完成。

      在校園卡管理方面,形成了信息技術中心、計財處、后勤集團三位一體的協同工作模式。信息技術中心設校園卡管理辦公室,主要是負責IT基礎設施的建設和保障,負責校園卡系統的規劃、建設與運行管理維護;計財處負責校園卡商戶及銀行的資金往來;后勤集團負責校園卡卡務管理、充值、賬戶處理等工作。銀行提供資金給學校,不參與校園卡的建設運營工作。

      8.總結

      浙江大學數字化改革秉承“一張藍圖繪到底”,堅持 “一切業務數據化”的原則,以“網上浙大”建設為抓手,努力實現“網上辦事空間”、“在線教育空間”、“學術資源空間”、“信息發布空間”、“個人信息空間”五大空間建設。因其先進理念、智慧服務、精準管理、科學決策、多維分析走在了全國高校智慧校園建設的前列。

      (1)組織機構保障優勢

      較早引入CIO機制,設立信息化建設專家咨詢組、信息化專項工作組,在學校整體信息化建設中起到重要的決策和推動作用。

      (2)制度明確,權責分明

      制定規章制度、標準,明確職責范圍,不同部門分工協作,各司其職,主要體現在教學支撐業務、信息化建設項目管理流程及校園卡管理中。

      (3)校企合作,百團大戰

      信息技術中心在智慧校園建設中定位準確,明確自身職責,認清自己的優勢,知道哪些業務可以外包,哪些業務自己承擔,與多家校外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上演百團大戰、合理分配職責、發揮企業優勢,減輕部門壓力,實現合作雙贏。

      二、新華三集團

      1.校園信息化最新產品及應用

      主要包括清華云平臺案例分享、云平臺介紹和天津大學混合云業務介紹。

      (1)H3Cloud OS云操作系統

      · 基于標準OpenStack架構的混合云建設,全面提供計算、存儲、網絡、安全、云網盤、應用開發環境、大數據等服務于一體的面向高校場景定制服務的云平臺。

      · 同時兼容VMware、H3C CAS、KVM、Hyper-V、XenServer、PowerVM等虛擬化平臺,為租戶屏蔽異構虛擬化平臺差異,在多虛擬化平臺環境下,能為租戶提供相同的云主機資源服務。同時H3Cloud OS實現對于異構虛擬化平臺的統一管理。

      · H3C OneStor,同時作為虛擬機鏡像和云網盤對象存儲資源池,性能高,成本低。

      · 基于SDN的云網安融合解決方案,動態實現云租戶安全;

      · 云平臺全面支持IPV6(虛擬化、云平臺、云網絡和云安全);

      · 具有良好的開放性,擴展性,提供功能全面的校園云網盤,對接現有的認證系統,提供開發平臺,方便用戶基于云操作系統進行二次開發。

      2.智慧校園解決方案

      主要包括智慧校園規劃與建設思路、建設內容、業務應用設計及實踐落地、成功案例分享。

      H3C智慧校園建設架構設計——1+2+N

      分享案例:山東大學、濱州醫學院、滇西應用技術大學等。

      (1) 專業的信息化頂層規劃咨詢

      與學校一起,從學校發展戰略出發,調研業務部門需求、梳理業務發展規劃,引入國際上專業的架構方法論TOGAF,結合信息化發展現狀,形成智慧校園總體設計,統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管理服務、黨的建設等規劃。總體設計強調對象定位的準確、結構上的優化、功能上的協調、資源上的整合,從而指導智慧校園建設穩步推進和落地。

      (2) 堅實的智慧校園底座

      智慧校園底座由校園數字化基礎設施和校園云與智能平臺組成。

      在數字化基礎設施層面,新華三提供ADCampus園區解決方案,幫助構建校園“一張網”,實現四網融合,即校園有線網、高性能WIFI6無線網、全協議兼容物聯網、校園5G網的融合。

      在校園云與智能平臺層面,新華三提供校園云解決方案,提供IaaS(基礎資源服務)、PaaS(平臺服務,如容器、微服務等)、DaaS(數據服務)、AIaaS(AI服務)的服務。

      (3) 數據中臺和業務中臺的“雙中臺”構建能力

      新華三幫助高校實現全域數據治理、促進數據共享、使能數據價值的目標。

      數據中臺以數字化智能引擎和能力開放平臺為依托。

      基于數字化智能引擎,實現了從數據集成、標準管理、質量管理、數據開發、資產管理的全流程數據處理。數字化智能引擎具備實時數據采集、數據標準規劃化、一站式數據開放、數據自定義檢核、統一數據資產管理、統一平臺入口、統一任務調度和微服務架構的8大核心優勢。

      基于能力開放平臺,實現了上層應用與底層系統的連接橋梁,通過API、數據包、業務模型等方式對上層應用提供服務,降低數據應用開發門檻,實現服務重用、服務沉淀。能力開放平臺具備“零編碼”服務發布、API安全管理、“拖拉拽”服務編排的核心優勢。

      經過眾多智慧校園案例實踐和深入高校行業業務場景,新華三業務中臺形成了涵蓋14個業務主題庫、1000+模型指標的能力沉淀,可以根據高校業務需求實現應用的快速靈活構建。

      (4) 無界生態,全場景智慧校園應用

      新華三智慧校園應用集包含校園治理、教育教學、教育服務、教育環境4個方面的100+生態合作伙伴。

      a) 數字孿生(園區IOC智能運營平臺)

      通過智慧園區可視化平臺,并整合經營和運維數據,成為園區運營最核心的人機交互界面,透視園區各種專業、維度的情況,并實現更高效的調度指揮與決策。

      b)畢業生畫像應用

      通過整合打通學生在校4年的圖書借閱數據、上網數據、消費數據等,送給學生一份美好的畢業禮物,幫助學生回憶校園生活的點點滴滴,追憶美好的校園時光。

      c)一站式服務大廳

      是校園信息化服務的重要抓手。通過業務流程再造,實現“數據多跑路、師生少走路”,提升師生的校園生活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5) 最佳實踐

      a)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項目背景:北航信息化建設水平位于國內高校前列,近年來學校信息化建設重點包括:一是在學校管理方面,通過融合打通校務管理數據,為校領導提供各業務部門重點工作開展情況的實時、全面數據支撐;二是在師生服務方面,提高廣大師生的信息化便利體驗。

      解決方案:

      · 領導駕駛艙:集中呈現人事、財務、學生、教學、資產、科研等重要部門的概況,讓學校領導實時全面地了解學校各核心業務單元的概況,輔助領導決策管理。

      · 迎新畫像,包括本科生迎新畫像與研究生迎新畫像,全面呈現新生的年齡、性別、籍貫、星座等分布情況,方便學校了解新生的情況,針對學生特點開展教學。

      · 畢業生畫像:從學生入學、成績、課程、消費、上網、獎懲、活動等維度呈現畢業生的在校情況,送給畢業生的珍貴禮物,幫助畢業生保存一份美好的校園生活回憶。

      · H3C教育數據引擎:H3C DataEngine平臺,采用離線計算引擎、流式計算引擎和分布式數據庫引擎融合技術架構,進行海量數據的存儲和計算。為學校搭建大數據基礎平臺,未來學校基于H3C教育數據引擎能夠持續并且靈活快速開發大數據應用。

      b)山東大學

      項目背景:學校確定了“師生是服務對象,不是管理對象”的信息化建設理念,提出了“師生為本、基于場景、面向服務、創設情境、示范應用、合規遵從、持續改進”的信息化工作“二十八字方針”。

      在對標國際“一流”信息化建設過程中,借鑒TOGAF標準框架,對學校管理與服務信息化進行頂層設計,在師生服務方面提出了“網上辦,掌上辦,機具辦”的建設要求,在大數據分析決策方面提出了依托校園大數據,更加科學、細致、客觀了解學生學習、生活的更多細節的要求。

      解決方案:

      · 在數據資源層面:利用新華三數字化智能引擎,實現全流程的數據集成、數據標準管理、數據開發、數據質量檢測、數據資產運營,完成了學校現有關于本科生數據庫材料的調研工作和相關數據整合工作,輸出了《山東大學數據標準模型》《山東大學數據倉庫模型》;

      · 在應用服務層面:建設山東大學一體化服務平臺和智慧學工系統;智慧學工系統包括卡通分析、困難生核查、隱性資助、研判預警等方面。

      · 構建了以服務為導向的數據體系,持續支撐業務應用創新;

      · 一體化服務平臺實現師生服務網上辦,掌上辦,機具辦,不見面,一網通辦,一站式線上自助辦理,提升師生的幸福感。

      · 智慧學工系統輔助老師綜合分析決策、掌握異常情況及時干涉;實現業務優化,提升工作效率。

      c)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項目背景:學校信息化建設不斷深入,各部門業務系統建設逐步完善,但各業務系統數據分散在各個部門且數據標準不統一,師生反復填表效率低,數字化校園所積累的數據無法發揮價值。

      解決方案:

      新華三智慧校園解決方案為學校提供包含需求調研、架構設計、數據集成、數據清洗、數據主題分類、數據共享交換、數據質量管理和標準管理的全流程數據治理服務,實現了10個單位24個系統的數據治理,并完成了16個單位的38個系統的數據共享交換工作。

      基于數據治理的成果,學校初步解決了一張表問題,減少師生填表次數;

      進行師資隊伍數據分析探索,對學校師資隊伍水平做出精準的刻畫和評估,幫助找到師資力量的短板和不足,為一流人才引進和青年教師培養提供政策依據,對提高學校核心競爭力和雙一流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https://www.h3c.com/cn/res/202009/27/20200927_5288240_image013_1344978_30007_0.jpg

    草莓视频污